从邱家烧锅到三沟酒业
柳泽生 白庆富
■
翻阅阜新的市志、县志,凡是有关酒的内容都少不了要提到邱家烧锅。《阜新市志•轻工业•简述》中载:“清代雍正以后,由于土默特左翼旗和养息牧场相继开禁招垦,又加之清末阜新地区煤炭的开采,人口剧增,为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手工业作坊增多,其中以制酒规模较大。”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志稿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县城西门外开有邱家烧锅……”《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志•轻工业》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境内兴起以高粱为原料的酿酒行业。当时有邱家烧锅和刘家烧锅。酿酒工艺简单,手工操作,日分两班,生产50度、60度散白酒。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按坐落划分邱家烧锅为西烧锅,刘家烧锅为东烧锅。西烧锅取名“德增兴”烧锅,后更名为“胜泉涌”烧锅。在阜新,说到邱家烧锅,现在的年轻人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一提起三沟白酒、一提起三沟酒业集团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百年三沟,百年传承。三沟白酒的百年历史,就得从邱家烧锅说起。
一
据《阜新市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朝廷沿明代辽东边墙走向修筑柳条边,并制定律条不准边内人去边外砍木、打猎;也不准在边外蒙古草原开荒。并沿柳条边设置边门21座。今阜新全境尽属边外封禁之地。清代后期,清王朝实行鼓励关外汉族移居东北开垦土地的政策。由于阜新地区开禁招垦,各地垦民闻风而至。山东、河北一带连年遭受天灾兵祸,使大量的汉族失地农民逃难至此,落脚谋生,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从此,阜新地区人口倍增,商贾百业开始兴旺起来。据传,此时有河北邱姓一支,亦随同迁入土默特左旗辖地。当时的阜新镇还是一片荒地,只有几十户人家。由于此地为朝阳至奉天(今沈阳)的必经之路,又距离两地远近基本一致,是个打尖歇脚的好所在。邱家由此看到了商机,就在路边开了一家大车店。因东家姓邱,所以人们均称之为“邱家店”。由于大车店地处位置好,加之东家会做生意,故而生意异常红火,远近皆知。久而久之,“邱家店”便成为此地的地名。
谁又曾料到,若干年后,竟有邱家另一位东家于此创出更为兴盛的事业来。
邱家店东家有一旁支兄弟,亦颇有经商头脑,想借邱家店另生财源,经长时间的观察揣摩,最后终于相中了店东1华里处一块水土丰美的空地。空地之中有一株百年老槐,槐粗合抱,枝叶成荫,宛若车盖。更为令人称奇的是,天长日久老槐树根部中空之处竟然生出一棵榆树,似母子相抱,此不正是“怀抱鱼”(谐音“槐抱榆”)吗?民间谓鱼为财,而怀中抱鱼,则可谓此处定有财可取,定有生意可做。当时辽西一带盛产高粱,价格便宜,取材方便,如取之酿酒,在车店里就能卖,销路一定看好。加之辽西人又有饮酒的嗜好,只要有好酒,就不怕卖不了。这真是天赐良机,生财之道。邱东家越想越是有理,于是下了决心开烧锅。
1862年(清同治元年),烧锅破土动工了。位置以那棵老槐树为中心,在老槐树北面建甑房5间,西北建曲房5间,正北为库房和伙计们的住所。前为店铺与账房,东家就在四合院正房居住。甑房内间有14个窖池,均用上好的青石板砌成,建直火式甑锅1口,两班轮流使用。从河北老家请来烧酒师傅和看曲师傅各1人,于是立渣投产。烧锅分两班操作,每班7人,日投高粱600公斤,7天发酵。因当时烧酒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按节气人工踩曲,看花接酒(看酒花的变化来控制接酒的度数),靠手工扬凉,每班作业时间约六七个小时,每班日产白酒150公斤左右,酒质香醇,饮者无不称好。
由于烧锅老板姓邱,加之烧锅地处邱家店,故称邱家烧锅。
邱家人勤快又善于经营,院内存放的高粱秆,均头朝下存放。为的是避免灌进雨水而发霉返潮。甑锅之上另设一小甑,小甑里的酒酒质更佳。烧锅内外空地尽种树木,远远望去,绿色葱葱,生机盎然,酒美人兴,烧锅生意真个是格外兴盛。
光绪年间,烧锅以酒香而引一红狐而至,以酒库为居,盘之不去。夜以酒海为榻,日以狐尾沾酒洗面,偶饮几口,睡至翌日三竿方起。久之,通体红润,美艳绝伦。观者无不称奇,谓之“火狐狸”。东家以此狐为仙狐,遂于甑房北侧间一祠堂,供奉狐仙。其祠状如碑,覆以黄缎,每逢初一、十五,虔诚祭拜。而伙计们更是集而拜之,夜则以酒碗放于红狐出没之处,供其享用;日则门上加坎,以防外人进入,以求保佑家室平安、烧锅生意兴隆。故将邱家烧锅定名为“德增兴”。
若干年后,邱东家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那棵老槐树下有泉水涌出,且水质清甜可口,喷涌不止,兴奋得邱东家在梦中叫起好来。
待酒醒后,东家似有所悟:泉即钱,水即财,甘泉涌水,财源广进,吉星高照。当即吩咐二掌柜,尽快在老槐树北约五步远处挖井一口。几天后,新井完工。井底与井台均用青石砌成,其水质清澈甘甜,水势旺盛,取之不尽。用以酿酒,则酒香四溢,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这样一来,烧锅名气大振,过往行人无不驻足,均求一饮为快。邱东家索性改字号为“胜泉涌”。而当地居民则不管是“德增兴”还是“胜泉涌”,只要一提邱家烧锅,无不竖起拇指,赞不绝口;无不求一饮为快。
从此,邱家烧锅的盛名便愈传愈远,东至新民,北至库仑,西至朝阳,南至北镇,各地兴建烧锅者,无不以邱家烧锅为模式,纷纷效仿。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1933年4月8日,阜新沦陷。邱家烧锅因受伪满势力的种种限制和压迫,加之连年灾荒,居民流离失所,饮酒量大减。烧锅入不敷出,难于生计,而被迫时开时停。到临近阜新解放时,邱家烧锅已是奄奄一息了。
二
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解放后,民运部接管了时为“胜泉涌”的邱家烧锅。1948年11月,邱家烧锅更名为国营阜新县酒厂。当时烧锅设备陈旧、原料缺乏,已无力生产,所以先整修了一段时间,直到1951年8月,才筹备完毕,开始生产。酒厂更名为胜利酒厂。阜新解放初期,物资匮乏,尤其是缺粮。酒厂因没有足够的高粱用来制酒,就用糠作代用料。尽管如此,做出来的酒仍香醇可口,余味绵长,在当时仍不失为辽西地区的名酒。
1955年,制酒车间主任吴廷栋、工人郭合总结出“八大特点、七大细致”为内容的综合制酒操作方法,改过去的老五甑为清六甑,提高了酒质和出酒率,出酒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经辽宁省工业食品工业处审定,向全省推广。一时间,酒厂门庭若市,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的人络绎不绝。“八大特点、七大细致”成为当时以糠为原料制酒的典型经验。其“八大特点”分别是:低温入窖,凉水浇量,先麴后量,渣轻软重,冲淡淀粉,不倒窖,底糟返上,回糟再制;“七大细致”分别是:多扬少晾,堵头铺底,跟窖操作,轻装快装,勤换窖泥,回调香醅,擦碎疙瘩。吴廷栋于当年7月被选为辽西片制酒协作区组长;郭合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参加了天安门“五一”观礼,受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酒厂也受到省工业厅的奖励,被命名为全省制酒行业先进单位。1958年,酒厂因出酒率居全省前茅,再次受到省工业厅的嘉奖。1958年,酒厂试制露酒成功,投放市场后受到群众欢迎。
20世纪6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派中央农业组的同志3次到阜新地区调查研究,对阜新境内毛岭沟、招束沟、塔子沟的封山育林、治山治水、保田增产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将所总结的经验命名为“三沟经验”,在阜新乃至北方十几个干旱地区加以推广。从此“三沟经验”传遍全国,成为阜新人的骄傲。当年为阜新创业的崔景明、包清福等老党员、老模范们与“三沟经验”一起,深深地镌刻在阜新人心中。1964年,正当“三沟经验”的概念刚刚提出并逐步推广时,适逢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制酒厂决定生产瓶装白酒。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在此之前阜新还没有哪家酒厂生产过“瓶酒”。生产瓶装白酒,自然要有商标。考虑到“三沟经验”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县领导在给酒厂瓶装白酒取名称时,果断、明智地拍板:“就叫三沟吧!”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酒厂委托丹东印刷厂设计的“三沟”商标图案,正式在当时的商业部国家商标局注册备案。从这一天起,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三沟”,为阜新瓶装白酒开了先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5月,辽宁省工业厅在本溪召开评酒会,在沈阳、大连等全国有名的大中城市、几十家大中酒厂激烈的竞争中,“三沟”白酒脱颖而出,被评为全省第一。从此,“三沟”品牌伴着浓浓的酒香,飘满辽宁,飘向全国。
三
自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直到1978年,酒厂历经与油坊、糖厂、食品厂等的分分合合,正式改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制酒厂。在厂长冯树成、书记夏廷昌的领导下,酒厂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81年,在县制酒厂发展的历史上应有其浓重的一笔:“三沟”特曲酒通过市级鉴定,正式投产,并制定出麦麸加产脂酵母,40天发酵的浓香型白酒新工艺。“三沟”特曲酒的上市,给酒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沟”特曲酒具有典型的浓香型白酒的特点,窖香浓郁,入口协调,绵甜爽净,余味悠长;其包装古朴典雅,人见人爱,一时供不应求。
在开发“三沟”特曲酒的过程中,酒厂领导带领科研人员远赴四川绵竹酒厂、剑南春酒厂、古井贡酒厂,与这些厂家的师傅们跟班作业,虚心请教。回阜新后,他们加班加点、昼夜兼程地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们选菌种、建窖池、制窖泥、试生产。仅用180天,就生产出成功产品,并总结出“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双轮底增香,夹泥袋发酵,分质接酒,分质贮存”等为特点的工艺方法。“三沟”特曲酒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三沟”酒以独特的风格在酒林中脱颖而出,成为北方最有代表性的浓香型白酒。
1984年7月,酒厂领导班子和科研人员到山西六曲香酒厂学习后,综合创立了多种微生物菌种在制酒生产中应用的新工艺,试制出具有六曲香特点的清香型优质酒。同年11月,通过市级鉴定并投产。本县境内瑞应寺,是阜新著名的“八大旅游景点”之一,素有“东藏”之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据此,遂将此酒命名为“东藏春”。此后,该酒成为县酒厂又一卓越品牌。
1984年11月11日,时任辽宁省省长的李长春到酒厂视察。他品尝了“三沟”白酒,了解了酒厂的概况后,建议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制酒厂改为“阜新民族酒厂”。这个名称既躲过了县级酒厂的层次,又没有市级的字样,仅仅表明酒厂在阜新。用“民族”两个字,代替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个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突出了产品的特色,简洁明了。
在酒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多方关怀。原国务委员、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原辽宁省省长闻世震等领导先后到厂视察指导,对酒厂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四
在计划经济年代,酒厂虽有较大发展,但受机制、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束缚。几十年中,历经与化肥厂、食品厂、糖厂几分几合,1978年正式独立。到1980年,人员不足百人,年产量也不过几十吨。低档酒、低价格,销售额徘徊不前,资产负债束缚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酒厂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在改革的大潮中,酒厂历经厂长负责制、承包制转换,1998年在县“改制”试点中,从国有企业变为股份制企业。从此,阜新民族酒厂转制为阜新三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吴铮以超常规、跨越式为基点,确定发展战略,以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企业。2003年,企业进而转制为民营企业。“三沟”酒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管理、品牌、质量样样都上新台阶。
瑞应寺坐落之处是块风水宝地,水质极佳。喇嘛及周边村民大多身体健康,平均寿命高于全市平均寿命,据说这与饮用瑞应寺活佛井的水有关。吴铮看好瑞应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当地的优良水质,提议收购了当地一家闲置的酒厂。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三沟”在内蒙古奈曼旗建的酒厂,为企业打开内蒙古市场、降低营销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产能大大增加。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亿元,共生产固体酒3705吨,实现销量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上缴税金4603万元。
酒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多年来,“三沟”一直研究和探索制酒的新配方,并不断在窖泥上做文章。由于酒厂的窖泥长时间使用,有的老化板结失去作用,影响了酒的质量。2003年5月,“三沟”酒业购进黏度强、土质好的黄土作基料,配置以水果、豆粕、玉米面、豌豆等辅助材料,精心配置,用了3个月时间发酵、优化培养窖泥160立方米,更新了224个窖池窖泥。由于科学生产、严细操作,使出酒率平均达到40%以上,正品率达到60%以上。
2006年,三沟酒业集团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立共建关系,聘请学校的专家学者帮助搞科研。2007年,建立了市级研发中心。《应用多种有效微生物参与发酵,提高北方浓香型酒的质量及呈香呈味物质》科研课题取得重大进展;多粮发酵酒已酿造成功,达到储存期的多粮发酵酒可与五粮液酒相媲美。
三沟酒业集团在认真打质量牌的同时,扩大市场营销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多年来,三沟酒业拓宽营销之路,先后支持足球联赛、CBA中国男篮甲A联赛和CBA中国女篮甲A联赛等多种重要体育赛事。2005年,三沟酒业集团与著名篮球明星巴特尔签约,请巴特尔出任三沟酒业形象代言人,并使“三沟”成为中国男篮甲A联赛和中国女篮球赛白酒行业的独家赞助商。此举,有效地提高了“三沟”品牌的文化内涵。
三沟酒业与国内著名营销策划人叶茂忠合作拍摄精良广告片,花千万巨资在央视《朝闻天下》、央视第五频道等播出。产品广告登陆央视、辽宁、内蒙古、河北等电视广告,同时利用报刊、车体、路牌等广告造势,使“三沟”品牌家喻户晓。“因为珍贵,所以尊贵”、“品位•成功•尊荣”、“一杯三沟一百年”等广告词,提升了“三沟”的品牌地位,使“三沟”成为阜新高端白酒的领军企业。强势的媒体广告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带来了可喜效益。2007年,三沟酒业的销售收入实现1.8亿元,同比增加3000万元,销售提高20%。三沟酒业加快了对内蒙古腹地的渗透,正逐步拓展吉林、黑龙江市场。同时,抓住开发关内的有利时机,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市场将成为重点开发省份,建立全国销售网络。
从2008年开始,公司调集了所有资源,为“三沟”夺取全国驰名商标展开了全方位攻势,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下,经过公司全体员工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与拼搏,2009年4月25日,“三沟”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阜新市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三沟”品牌实现了飞跃巅峰之路的历史性跨越。
百年匆匆过,“三沟”健步行。酿就真本色,处处酒香浓。
“百年三沟,百年传承”,邱家烧锅100多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三沟酒业今日的辉煌。到2009年,三沟酒业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人、总资产达1亿元的知名酿酒企业。生产的浓香型、清香型、兼香型和营养型四大系列白酒,达200多个品种。“三沟”商标在多次蝉联“辽宁省著名商标”称号之后,终于喜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三沟”牌系列白酒多次蝉联“辽宁名牌产品”称号,被评为香港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中国优质产品,被列入“辽宁人民喜爱的十大名酒”。企业通过ISO9001-2000版标准的质量体系认证。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有酿酒发酵池800个,是辽宁省最大的纯粮酿酒基地,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等。董事长吴铮当选为辽宁省白酒协会副会长、阜新市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企业家。
从邱家烧锅到三沟酒业,百年岁月,百年沧桑,历经风雨,走向辉煌。“百年三沟,自然本色”。“三沟”酒更淳,“三沟”味更美。“做酒先做人,酒品如人品”。 品牌“三沟”,诚信“三沟”,誉满辽宁,香溢九州。
“一杯三沟一百年”。让我们举起金杯,共饮“三沟”。祝“三沟”的明天更美好,愿“三沟”的事业更辉煌!
作者简介:
柳泽生, 1952年1月出生,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1976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阜新市教育局办公室、中共阜新市委讲师团办公室、辽宁竞走学校办公室工作。1989年8月调任阜新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长至今。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有两篇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年鉴研究会主办的《年鉴信息与研究》上发表,有一篇被收入《中国改革发展文库》,多篇获省市级奖。参编首轮《阜新市志》(1—4卷),任副主编、责任编辑;参编《阜新年鉴》21部。2006年、2007年获省、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轮修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白庆富,蒙古族,1972年出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从小酷爱文学。1994年到三沟酒业工作,在工作期间不断向媒体提供一些关于介绍企业情况、描写工人劳动的稿件,是《三沟酒业报》的发起人之一。《蒙古贞文史》第十辑摘用过作者的《三沟酒厂的发展和现状》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