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的由来    王紫晨
2019-05-09 20:05:57
  • 0
  • 0
  • 98

           阜新市的由来    王紫晨

阜新历史悠久。8000年前,我国古代先民查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查海文化。阜新也是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末清初,蒙古族人民来到这里,在广阔的草原上驻牧。清朝晚期,随着草原的开垦,汉族移民大量涌入,彰武县和阜新县先后设立。1940年,阜新市因煤而立。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8000年前阜新先民使用的石磨棒


                                玉耳环

8000年前的阜新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耳环,动物种类繁多,土质肥沃,水草茂盛。生活在这里的查海人是开发阜新的先民。查海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聚落遗址之一。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南约2.5公里处,坐落在一个漫圆丘岗南坡台地上,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已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数千件,还有用红褐色石块堆塑的长达19.7米的石堆塑龙及房址、墓穴。出土的原始农业生产工具证明“查海人”为古代中国北方“第一代农人”,证明了地处辽河流域的阜新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5000多年前,在阜新地区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是红山文化。(红山,位于赤峰市城区东北英金河畔,在红山首先发现我国北方地区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称为红山文化。)阜新地处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由东向西广泛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存。特别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镇胡头沟玉器墓葬和祭坛的发现,反映了阜新地区红山文化的兴盛与发达。胡头沟祭坛围绕着丘顶,分上下3层,沿着土丘的坡度用石快围筑而成,是迄今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中规模最宏大的祭坛。胡头沟环丘祭坛,可以说是5000年前屹立在阜新地区的 “天坛”,闪现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相当于传说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炎帝神农氏)五帝的五帝时代。五帝有多种说法,按《史记》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其中黄帝、颛顼、帝喾都曾以辽河和大凌河流域的阜新、朝阳、赤峰、沈阳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继黄帝之后,约4500年前我国北方和东北方的帝王是颛顼。《史记》中说颛顼是黄帝之孙,黄帝崩,颛顼立。传说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文献记载,今辽西曾是颛顼北方故地,阜新北部地区曾有“颛顼之墟”(“墟”, 遗址、故地),曾经是颛顼统领各部族的中心。

        夏商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游牧地

夏朝(约公元前2033年至 公元前 1562年)在今河北和辽西设置幽、营二州,地处辽西的阜新地区南部属幽州,北部属营州。

商朝(约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 1066年)初年,分封在今冀东和辽西地区的奴隶制诸侯国是孤竹国,阜新地区属孤竹国。孤竹国衰落于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灭亡于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

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有山戎(匈奴的一支)、东胡人活动于阜新地区。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因居匈奴即胡人以东而得名。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吐谷浑等部,此外还有契丹、女真等。他们都曾经是开发阜新地区的先民。

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燕长城横贯阜新境内,阜新燕长城以北仍属东胡,南部介于燕国辽西、辽东两郡之间。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区属匈奴左贤王管辖。

西汉初期,阜新属幽州刺史部,仍归匈奴左贤王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王朝打败匈奴后,属乌桓地。

在彰武县四堡子镇柳河段陡峭的河南岸上,树林里有燕、秦、汉长城的遗址,为黄土夯筑。在小南洼屯西南,有一古城遗址,城为土筑,平面长方形,城处沙丘地带,城内灌木丛生,地表为风沙所覆盖,此地即辽国的濠州遗址。据《辽史》记载,濠州是西汉时期辽西郡西安平县治所,乃燕、秦、汉长城线上的一个重要城池。中共阜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阜新史专家刘国友老师著《阜新通史》记载,西安平县,是阜新地区于2000多年前诞生的第一座城镇和行政管理机构,它的管辖区域曾到达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和通辽市西部。以西安平县为中心,沿长城一线分布着众多障塞、城堡。朝廷从关内移民屯垦戍边,当时,阜新地区已有2万多户人口。(一说,西安平县治所在辽东宽甸县,即使濠州不是西安平县治所,也是西安平县一个重镇)。

东汉时期,乌桓、鲜卑先后入驻阜新地区。三国时,阜新北部属鲜卑,南部属曹魏。西晋时,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阜新北部属鲜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属西晋平州昌黎郡。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阜新全境属鲜卑慕容部管辖。东晋十六国时,阜新地区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占据。

南北朝时,阜新地区部分为契丹辖地,部分地区先后由北魏(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时由东魏管辖)、北齐(北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北周(西魏权臣宇文氏家族所建,后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为隋朝取代)管辖。

隋代,阜新北部为契丹辖地,南部属隋王朝燕郡。唐代初期,阜新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河北道北部的营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游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管辖今赤峰、通辽一带,阜新北部为松漠都督府辖,南部仍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从辽代的头下军州到明代的屯卫

契丹,原意为“镔铁”, 契丹人以此为民族名称,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在龙化州(旧址位于今内蒙古奈曼旗八仙筒)建立契丹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辽圣宗耶律隆绪和皇妃萧耨斤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岩母堇,一个叫槊古,在耶律隆绪14个女儿排行中分别是二公主和三公主。二公主岩母堇与圣宗仁德皇后萧菩萨哥的弟弟萧绍业结为夫妻,三公主槊古下嫁给北院枢密使萧孝惠。作为陪嫁,耶律隆绪赐给二女儿晋国公主岩母堇一座头下军州,三女儿燕国公主槊古一座头下军州。岩母堇公主的头下军州起初叫睦州,后来改为成州,就坐落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槊古公主的头下军州名为懿州,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古城。懿州隶属于上京临潢府(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以4000户陪嫁的奴隶,连同土地一同赐之而成的,懿州军事管理机构为宁昌军。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辽懿州城遗址

彰武县苇子沟镇辽代横州城遗址

头下军州,就是贵族的私城。头下军州的税收,除酒税交给政府外,其他均归头下军州的领主所有。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外,都由头下军州的领主委派。头下军州的奴隶叫头下户,主要是汉人和渤海人(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即比较开化的女真族於唐代在我国东北建立的地方政权,后为辽灭掉),从事农业生产,有技艺的则令其从事手工业。辽代准许建筑城墙的头下军州共有16座,而在阜新地区经考证已经确定的就有9座。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阜新地区已有3万多户,人口30万,兵丁多达56900人,成为辽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和重要的后方基地。

萧孝惠和槊古公主去世后,由于其亲子是和尚,没有继承人,槊古公主的女儿、辽道宗皇后萧观音就将懿州进献给朝廷,懿州由头下军州变成国家的行政州,也叫懿州,治所懿州城,由原来隶属于上京道改为隶属于东京(辽阳)道,下辖宁昌、顺安两县,范围相当于今阜新市大部。成州这座头下军州也因为没有继承人而被朝廷收回,改为行政州,下辖同昌县。州城、县城同在今红帽子镇古城。

辽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大军兵发懿州,辽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带领三千户百姓投降,被金国迁徙安置于咸平(今铁岭市开原)。金国保留了懿州建制,先隶属于咸平府,后改隶北京(内蒙古赤峰宁城)。宁昌县并入顺安县,懿州管辖顺安县、灵山县(今彰武、法库一带)。辽代阜新地区其它头下军州均废为村寨,并入邻近的州县。

元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省辖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阜新地区的懿州曾两次升为路,所管辖的除阜新境内的同昌、顺安、灵山县外,还辖义州(今义县)、兴中府(今朝阳部分地区)。管辖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省会也曾三次由辽阳迁到懿州,阜新地区三次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到和林(故址在今蒙古国),史称北元,阜新地区仍在北元的统治之下。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收降北元在东北的主要残余势力丞相纳哈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在阜新地区废除州县建制,在阜新中东部地区设广宁后屯卫,隶属于辽东都指挥使司;在阜新西北地区设营州左屯卫,隶属于北平都指挥使司,驻军屯田,实行军事化管理。卫,为明代军事建制,一个屯卫相当于一个农垦师,有屯垦戍边军丁5600人,都带有家属,世代为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营州左屯卫迁到顺义 (今北京顺义县);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到义州(今义县),军屯户随同迁走。永乐年间,明朝为防范蒙古和女真,又建立了辽西长城,阜新地区被隔于长城之外,从此成为蒙古兀良哈等部的驻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土默特左翼旗与阜新县

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的直辖部落。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蒙古大汗达赉逊因受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挤兑,率察哈尔部从内蒙古中部徙牧于内蒙古东部和今辽宁西北部。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部林丹继承蒙古大汗之位,设汗帐于白城子(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后金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年)三月,后金汗皇太极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兵败弃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远走,两年后病死于青海大草滩。

蒙古勒津(即蒙古贞)部落是蒙古族古老而强悍的部落之一。早在15世纪北元时期,蒙古勒津部落同土默特部落一起驻牧于内蒙古河套地区。明万历年间,蒙古勒津部落有二三万人众,从河套地区迁徙驻牧于宣府边外,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长城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与土默特之一部合在一处,驻牧于今河北赤城县龙门所口外。17世纪初,因躲避西进的林丹汗,蒙古勒津部落由兀良哈部落首领莽古岱之孙善巴率领向东迁徙至今阜新地区定居。

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善巴率部归顺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诏编善巴所部80个佐领(即苏木章京,官职名,辖150——300名苏木壮丁;佐也是基本的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即苏木,相当于乡),封善巴为札萨克(旗长,也是世袭封建领主),授镇国公爵位。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清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翼旗,下辖18个扎兰(即甲剌章京,也叫参领,是旗下军事单位长官),分管80个佐领,卓索图盟(内蒙古一盟名,清初设置,在旧热河省东部,会盟地点在北票)设立后隶属于该盟。旗札萨克府邸先后建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细河区四合镇、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镇,最后迁至今王府镇。由于土默特左翼旗的属民大部为蒙古勒津部落,所以民间称此地为蒙古勒津,今称蒙古贞。

土默特左翼旗王府影壁墙

清朝晚期,随着土默特左翼旗土地的逐渐开垦,汉民不断增多。开始汉民事务归朝阳县管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热河都统锡良上奏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阜新县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和朝哈尔哈、唐图哈拉哈旗(均在今内蒙古库伦旗)的汉民事务,归朝阳府所辖。阜新县衙设在鄂尔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从大清皇家牧场到彰武县

  

养息牧场的柳条边墙遗址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儿子福临登基,就是顺治皇帝。他是科尔沁部蒙古王公的外甥,科尔沁部蒙古王公就以5000头牛和10000只羊作为贺礼献给朝廷。朝廷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牛羊,遂决定就近在杨柽木河(今柳河)流域建立牧场。

林丹汗病故后,蒙古察哈尔部一些部属投降皇太极,隶属于满洲八旗,成为察哈尔八旗,被分别安置在河北张家口外和山西杀虎口外的草原。顺治四年(1647年),朝廷派官员从察哈尔八旗征调来32户蒙古牧民,共236口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尽艰辛,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 四月到达杨柽木河流域。当时称杨柽木牧场,也叫苏鲁克牧场。苏鲁克,蒙古话,意思是牧主贷给别人放牧畜群。

清廷迁都北京后,东北的“三陵”(新宾永陵,沈阳福陵和昭陵)所需祭畜仍依靠苏鲁克牧场供应。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和土默特左翼旗第四任札萨克正式奉旨,将科尔沁左翼前旗大部土地和土默特左翼旗东部土地献给养息牧场主管机关盛京礼部管理, 扩大了牧场。牧场东西150里,南北250里。由于牧场供“三陵”祭品,遂改名为养息牧场。牧场中心设在杜尔笔山(高山台山)下马帐房。由大清陪都盛京(沈阳)礼部管理的皇家牧场养息牧场,官员有四品总管、五品副总管、六品翼长;管理人员有领催(会计)、牧长、牧副。放牧人叫牧丁,也是皇家牧场的差役。牧长、牧副和牧丁,基本上来自于征调的蒙古察哈尔八旗牧民及其后代。朝廷对养息牧场官员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牧场的经营方式是朝廷以劳役的形式将牲畜拨给牧丁放牧,按定额年限和规定的提成比例向牧丁提取孳生繁殖的牛羊和畜产品。

养息牧场分为四大牧营:一是陈苏鲁克牧牛羊营,位于柳条边北,柳河以东,旧址包括今天彰武县东六家子、西六家子、苇子沟、二道河子、彰武镇、兴隆山、兴隆堡、前福兴地、冯家、大德、大冷等乡镇。二是哈达牧群马营,也叫马场,旧址在柳河以西,绕阳河以东,包括哈尔套、平安、丰田、双庙、五峰、两家子等乡镇。马场共历124年而裁撤。三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再次扩大的牧场,即新苏鲁克牧群牛营,旧址位于今彰武县四堡子乡和内蒙古库伦旗三家子镇及库伦镇白庙子等村屯。四是黑牛群牧营,旧址位于今五峰镇,是在马场裁撤后,由旧有牛群挑选黑牛设立的。

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安置锦州、北镇、义县等地的八旗兵丁,朝廷命盛京将军晋昌主持划定以柳河与绕阳河之间牧地为试垦区,并在申金花(后称衙门街,今彰武县平安乡平安村)设总管衙门,办理试垦事宜。

鸦片战争以后,东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廷对外需付巨额赔款,对内需求大量饷银,为征收银两,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解除对东北草原的封禁,“行移民实边之政策”。养息牧场在这种背景下被继续放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招垦。养息牧场招垦之后,关内外垦民大量涌入,人口骤增,为加强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清政府批准盛京将军增祺等所奏,在养息牧场地方设立彰武县,隶属于新民府。县衙设在横道子(今彰武镇)。因地处柳条边彰武台边门外,故名彰武县。

彰武县城

            阜新市因煤而立

阜新煤田,整体轮廓呈长槽形,分布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可采面积181平方公里。

近代阜新煤田的开发,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到1930年,这期间尽管日本帝国主义染指阜新煤田,但是阜新民族资产阶级艰苦奋斗,民办煤矿还是蓬勃发展。张学良创办的东北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和韩瑞麟的裕阜矿务局的煤炭产量,占阜新矿区总产量的90%。为了将中国东北变成殖民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辽吉黑三省。1931年12月底,隶属于辽宁省的彰武县沦陷。1932年3月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1933年3月日伪军大举进攻热河省,4月8日,隶属于热河省的阜新县沦陷。从此,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开始践踏阜新煤田。

为了强化对阜新煤田的控制和掠夺,日伪当局于1940年1月1日,由阜新县划出新邱、长营子、米家窑、海州、孙家湾等25个村和县城设置阜新市。阜新市辖海州、新邱、太平、孙家湾、协和、城南、城北、高山、兴隆、红叶、东岗11个区。其中,县城为协和区;太平地区设太平区(不含勿拉矛头,当时叫河南街,隶属于海州区,但含五龙地区)、孙家湾区、红叶区(即今城南街道);新邱地区设新邱区、东岗区。伪市公署最初设在协和区(原县城),后迁至海州区。同时撤销阜新县,保留土默特左旗,伪旗公署由王府迁至原县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阜新期间,累计从阜新掠夺煤炭2527.5万吨,阜新死难劳工多达10万人。

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后,9月10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和中共辽西地委派部队和干部接收阜新,成立中共阜新工委(12月初改为地委),辖阜新市、阜新县、彰武县及黑山县、北镇县,先后成立阜新市、阜新县、彰武县政府。

1946年1月,国民党抢占阜新市和阜新县、彰武县,成立国民党阜新市、阜新县、彰武县政府。7月14日,国民党将阜新市同阜新县合并为阜新县,将市区改为海州镇、复兴镇(原县城),隶属于阜新县。阜新县、土默特左旗并存。

1946年1月,中共阜新地委(后为辽吉五地委)领导军民在阜新北部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先后成立阜新县彰武县土默特左旗苏鲁克旗联合政府,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1949年5月改称阜新县政府)、彰武县苏鲁克旗联合政府(1949年4月改称彰武县政府)。1948年初,中共冀察热辽二十一地委在清河门成立北票阜新义县土默特中旗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辖区包括阜新县西部,1949年5月撤销,恢复原建制。

1948年3月18日,阜新地区全境解放。4月18日,成立阜新市政府(县级),属辽北省。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和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成立,领导阜新市。1949年4月21日,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市划归辽西省。1952年2月,阜新市升为地级市,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改为中共阜新市委员会。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属辽宁省。1958年4月,撤销阜新县,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9年1月,辽宁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由锦州专区划归阜新市领导。

                        解放初期阜新矿务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