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名文化研究报告戴瑞山齐海山王淑芝
2018-10-15 17:54:00
  • 0
  • 1
  • 94

阜新地名文化研究报告

戴瑞山齐海山王淑芝

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北与内蒙古通辽市,西与本省朝阳市、东与沈阳市和铁岭市、南与锦州市接壤。也就是说,阜新地区正处在典型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蒙古语言与汉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地带,其居民主要有汉、蒙、满等民族。

“阜新”来自“物阜民丰,焕然一新”。阜新市成立之前,这里分两大块,即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市区为一块,蒙古语称“蒙郭勒津”;彰武县为另一块,蒙古语称“苏鲁克”。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特殊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承载了一个地区的文明史,对人们了解和解释历史文化现象、掌握文化特征和民俗民情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阜新地名体现了汉、蒙、满等民族和睦相处,长期交往,相互交融的文化特点;也体现了蒙、藏、汉文化交流及蒙古族本身两大段文化——原始的敖包文化(萨满文化)和后期传入的佛教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阜新地名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蒙古语地名为主;二是蒙古语地名的音译名;三是蒙古语地名的意译名;四是汉、蒙合璧名;五是汉、蒙名并行;六是汉语名。每一种地名的产生就是一座里程碑,它相对稳定或永恒地记录着阜新的变迁史和发展过程。阜新地名的特点,充分说明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智慧的民族,共同创建了中华文明,今后更需要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一)阜新地名的形成

阜新地名的形成主要与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变迁、官职名称、居民姓氏、生产生活用具、习惯、传说等密切相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福兴地镇和东梁镇各有一个“良官营子”。“良官”是辽代官职名,“良胡”的变音。“良胡”是辽国册封蒙古族人的一种官职称号,其职务相当于地方军队的头领。元、明两代沿用了“良胡”这个官职名。东梁镇有一称“南伊吗图”的屯,其蒙古语名为“莲花浩绕”,而这个“莲花”原是“良胡”的变音,实际上是“良胡府”之意。阜新镇有个“长大沟村”,村名含义不是“又长又大的沟”,“长大”是“察克大”的不当音译用词;“察克大”在蒙古语中是“警察”之意。当初这里形成村落时,村北山顶上有一处辽代巡察哨所遗址,该村由此而得名“察克大艾里”。辽代留下的地名还有懿州(现塔营子)、成州(现红帽子)等。阜新有很多古塔,这些古塔主要是在辽代和蒙古贞部东迁至此,接受佛教文化后建的。蒙古语称塔为“索布日格”,辽塔一般没有顶尖,蒙古语称“毛郝日索布日格”,意为“没有顶尖的塔”,也称“半截塔”。如大巴镇的半截塔营子、十家子镇的塔屯、红帽子镇的塔子山村、市太平区水泉镇的塔子沟等处的塔。东梁镇的“混津营子”,汉语称“混九营子”;“胡大营子”,汉语称“大胡家营子”。“混津”意为“通事”,即“翻译”;“胡大”是元朝官职名称。新民镇的“排山楼村”,蒙古语称“牌朝鲁艾里”,意为“有石碑的村”,因立有元代的“大玄真宫祖碑”而得名。大玄真之祖,也就是大玄真宫的创始人,名字叫杨志谷,云游到此,并于此建宫院,住持大玄真宫30年。杨志谷是元朝有名道士“长春真人”邱处机二传弟子。成吉思汗的军队打到中亚时派人把丘处机从山东请去,请教治国道理、修身方法。成吉思汗说:“长春真人讲的‘道’,就是蒙古族人说的‘长生天’”;即“天理”,因此杨志谷得到重视。明朝与长城以北的北元并存多年。明朝在阜新与义县、北镇、黑山、新民县边界修了边墙。新民镇有个皮边口子村,这个村名是蒙、汉合璧名,“皮”是蒙古语“皮兴”的简化,“皮兴”是蒙古语烽火台之意;“边口”是汉语。新民镇有个“哈如勒营子”,“哈如勒”的意思是“军事哨所”,是沿明边墙修的哨所,现汉语谐音称“卡拉房”。清朝时期形成的地名有:化石戈镇的“满吉营子”,与汉名“化石戈”两者之间没有关系;旧庙镇有个满金营子,汉名“满井”,是谐音。这两个村名与满族的“满”字有关,这个“满”字是蒙古王公贵族和高僧大德共同商定给起的;认为清朝皇帝都是“满殊师利—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把“女真族”改称“满族”,把沈阳称作“莫格敦浩特”,意为“冒顿单于”的“冒顿”,即“博格达”,意为“圣人”,“莫格敦浩特”即“圣人城”。“满吉”是词根,“满金”是蒙古语“满吉”连接附加成分形成的新词,“吉”变异为“金”,原意未变。化石戈的“满吉营子”是“满族人住的营子”之意。“化石戈”是指“核桃”,据说早年附近山上有核桃树,故称此名。现为化石戈镇所在地,所以汉语里成了“化石戈”,而蒙古语中仍然是“满吉艾里”。旧庙的“满金”解释为满洲军队住过此地而得名。另一解释是有一种动物名叫“满金”,但查不到有这种动物。大固本镇有个“瓜勒给牙音卧朋”,汉名“关家窝堡”,因姓关的满族人住过而得名。原他本扎兰镇有个“哈万”营子,汉语“哈棚”。“哈万”“哈棚”都来自满语“哈番”,是清代爵位名,这类地名还有扎兰营子、官营子等。大巴镇的关山,辽代契丹人称黑山,金代沿用“黑山”之名。明代这里属于北元,称作“蓊衮山”。清代称伊克蓊山,简称“蓊山”,意为“神山”。实际上“蓊衮”“翁温”是对一个蒙古语词不同的音译。“伊克”同“叶赫”,即“大”。“翁衮”意为“神山”或“安放祖先陵墓的地方”之意。民国初年承德府汤大帅强行改为“官山”,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关山”。

彰武县王府村、西旧府村、四合城村都是与内蒙古宾图郡王有关的村名。内蒙古通辽科左前旗,原称“宾图旗”。上述3个村原是宾图郡王领地。据说,当时宾图王旗府要在今彰武县后新秋镇西旧府村重建,因某种原因没建成,而只留下了“东旧府”、“西旧府”的地名。后来在今彰武县四合城镇东升村重建了旗王府,一直用到1947年,前后达250多年,1951年拆除。人们认为“王府”已经不符合实际,改称“东升”村。四合城村,现在是彰武县四合城镇政府驻地。相传,宾图郡王的四家亲属在此定居,并在其村周围修筑四方形土城墙,故得村名为“四合城”。

彰武县有座马蹄山,传说这座山上有个马蹄印是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骑马打猎时留下的。阜新市西郊有一个“沙海村”,王府镇有个“毛营子”,佛寺镇有个“宝拉根卧朋屯”。这3个屯名共同出自一个传说。传说当年康熙皇帝私访来到一沼泽地,一不小心连人带驴陷进沼泽地里,挣扎了很长时间总算走出泥潭,但是却丢了一只鞋。“沙海”是蒙古语的“鞋”之意,这里成了皇帝丢“沙海”的地方,形成村落时便以此命村名为“沙海村”。康熙帝从丢“沙海”地方往西走,看见一位妇女正在打水,因当时很渴,便请求喝其桶里的水,这位妇女嫌脏没让喝,饮毛驴就更不行了。康熙进了一户人家,那家正好蒸豆包,康熙帝想吃豆包,可主人说这豆包是送给地里干活的人的,有数,缺了不行,没给吃。康熙帝对此无奈只说了一句“毛艾里啊!”“毛”是蒙古语,意为“不好的”,“艾里”是“营子”之意。天长日久,此话传开,这个村名变成了“毛营子”,意为“不好的屯”。再往南走五六里,康熙帝渴得实在不行了,下了毛驴用马鞭杆指了指一个地方说:“大清国皇帝渴得不行了,快出个清泉吧!”果然,一股清泉涌了出来,康熙帝喝完泉水后,又饮了毛驴。这时看见泉水正在往大道上流,康熙帝就指着泉水说:“你永远不要流到大道上。”该地确实有个泉,至今也没流到大道上,没给行人造成麻烦。后来佛寺镇东河兰村富人在此建了窝堡,起名为“宝拉力皋恩根卧朋”,意为“泉水窝堡”。

(二)阜新地名的特点

1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

据不完全统计,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有几十种。

(1)以山命屯名的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扎兰营子镇有个敖力营子,“敖力”意为“山”,因该屯在东骆驼山东麓而得“敖力营子村”之名,意为“山村”。有的以山呈现的颜色命村名,如彰武县“哈尔套”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哈尔套”,蒙古语为“哈日套洛改”,“哈日”为“黑色”,“套洛改”为“头、脑袋”之意,这里指“山头”之意,意为“黑山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的“宝日套洛改”,“宝日”为“紫色”,来源于该村附近的一个呈紫色的山。“宝日套洛改艾里”意为“紫色山村”,现汉语称“三家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集中村”,蒙古语“浩套洛改”,沙拉镇也有一个“浩套洛改”,汉语名“侯套改”,“浩”是指一般的黄土色,光秃的没有植被的地方。这两个村名的意思是“荒山村”。

(2)以山形命名的地名有:扎兰营子镇“阿其玛嘎营子”(为便于阅读,都用了“营子”,实际是“艾里”),汉名亦是阿其玛嘎,这个村的南山像个马鞍,以此命名村名,意为“马鞍山村”。紫都台镇有个图莫哈达,“图莫”是骆驼,“哈达”是岩峰,汉名西骆驼山。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扎兰营子镇、哈达户稍镇三镇交界处,有个骆驼山,称其为东骆驼山。平安地镇有个山叫少冷山,意为“尖山”,汉语谐音亦称“少冷”。彰武县有个名叫浩勒包勒京的村,汉名叫胡萝卜井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也有个蒙、汉名与这村同名的村,其意是“连山”或“连山头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有个“玛拉该特营子”,汉名“玛力嘎土”。该村东南有个像戴着帽子的山,故称为“玛力盖图”,意为“戴帽子山屯”。

(3)以山梁命名的地名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的“大巴”就是“山、梁”的意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镇有一个名叫“笸箩音大巴”的营子,这个营子所在地是个山梁,山梁中间洼,四面高,像个笸箩,据此,蒙古语称屯名为“笸箩恩音大巴艾里”,汉语称“坡林大坝屯”。“山梁”,蒙古语里也称“召”,如老河土镇有个“召宝力高营子”,“宝力高”为“泉”,该屯东山梁上有个特别旺的泉,以此命村名为“召宝力高”,意为“山梁泉村”,汉语称“召布力格”,虽然蒙、汉名称所用文字不一样,但含意一样。比山梁平矮的山丘叫“货莫”,他本扎兰南部,有3个称“货莫”的屯。对“货莫”的含义,是本文作者之一的戴瑞山经多年采访很多老年人,才确定的。现汉语称“扣莫”,是“货莫”的谐音。戴瑞山到过建平县叶百寿站,那里也有个叫“货莫”的村,汉名也叫“扣莫”。大巴镇前朝阳屯和后朝阳屯以一个货莫(矮而长的山丘)为界线。叶百寿的“货莫”、阜新镇的“货莫”和大巴镇的“货莫”(扣莫)都一模一样。空旷的地方或水草肥沃的山林在蒙古语里称杭盖,以杭盖命名的如彰武县的“杭盖村”,解释为空旷地方。比梁矮,比“货莫”高,平而长的地方蒙古语称锡勒(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锡林”就是这样的地势,其上有窄而深的河,由此而来的名。郭勒,我们阜新都写“皋”)。大五家子镇古日喇嘛营子东南梁,就叫“锡林浩特格尔”,“浩特格尔”意为洼,意为低而平的山。

(4)以沟和沟崖命名的地名有:旧庙镇有个“哈日高营子”,汉名“哈拉沟”。“哈日”与“哈拉”意为黑色,“沟”在蒙古语里发“Go”音。该村南有一条黑色的沟,以此命村名,意为“黑山沟村”。彰武县有个“高格日屯”,“格日”为房子,意为沟里的屯子,汉名“皋皋”。阜新“五龙矿”的来历是,原来此地有个“乌兰那皋”,这个“乌兰那”指“欧李”,即“欧李沟”,开矿不用“乌兰那”三字,改写成“五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有个名叫乌兰刚艮图的屯,此处沟多,土色发红,在沟崖上建了屯,命名为乌兰刚艮图,意为“红色土崖上的屯”,因在古懿州“城外”,汉名为城外。又有依合乌兰刚艮图和巴嘎乌兰刚艮图,意为“大红色土崖屯”和“小红色土崖屯”,汉名从方位考虑译为“上卧龙岗”和“下卧龙岗”;把“乌兰”写成了“卧龙”,把“刚艮”写了“岗”。这种翻译是低级翻译,违背了地名翻译原则,给译名赋予了有具体意义的汉名,造成不应该有的混乱。塔营子镇还有一个名叫“刚艮图”的营子,并分上下营子,属于新华村,其意是“土崖上屯”或“有土崖的屯”,汉名“岗岗土”。以河弯等地名命的地名有:大固本镇有个叫“雅拉木套海”的村,“雅拉木”是桑葚,在此指桑树。“套海”是“肘弯”,意为桑树湾,汉名“野马套海”。这个译名也是低劣的译名。有人从汉字字面的“野马”与“套海”释义,结果出了笑话。

(5)以铧形地(三角洲)和尖形地命名的地名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哈达户稍镇所在地;“哈达”的意思是“岩石、岩峰、山岩”,巧合是第一个在此落户的包姓人名叫“哈达”;“户稍”是尖峰,因该营子南有一个尖山;这个村名是把人名与山形名结合起来命名的,意思是“哈达住的岩峰村”。东梁镇有个名叫哈日好硕的营子,“哈日”是黑色,“好硕”此处是尖山的意思。汉名“哈拉户稍”,意为黑峰村;山上松树多,从远处看发暗,蒙古族人称为“哈日”。于寺镇有个名叫浩好硕的营子,“浩”是浅黄色,即一般的土黄色,“好硕”是铧形地,即三角洲。该村正处在牤牛河与于寺河汇合处的三角地。

(6)以河、泉、湖命名的地名有:八家子镇有个叫古日本皋勒的营子,汉名“古日本皋”。“古日本”是数字“三”,“皋勒”是河,意为三面有河的村,该村东、北、西三面各有一条河。1930年,蒙古族人何楚兀德氏和贺楚兀德氏(二者取汉姓何)来此居住时,以“三面有河”命了村名。沙拉镇有个名叫商达音皋勒的营子。“商达”是小浅井,以此命名意思是有小浅井的村,汉名“上等皋”。佛寺镇有个名叫乌苏恩宝力高的营子,“乌苏”是“水”,“宝拉格”是“泉”,汉名“水泉”。八家子镇有个名叫“淖日营子”的,“淖日”为“湖”,该村附近有两个大湖。大固本镇有个名叫“干淖日”的营子,该屯附近原来有个湖,后来干涸了,“干”是汉字,汉语谐音“干敖”。

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不只这些,在名字前加形容词、方位词、数词就又变成另一个名字了。

2以部族、姓氏人名命名的地名

(1)以部族名命名的地名有:王府镇有个哈拉哈营子,彰武县也有个哈拉哈村,“哈拉哈”既是部族名,也是氏族名,过去用的字是“喀尔喀”,哈拉哈人取汉姓韩。沙拉镇有个查海营子,“查海”就是察哈尔,蒙古语是一个词,正确音为“察哈尔”。察哈尔既是部族名也是姓氏名。

(2)以姓名命名的地名有:新民镇有个鄂勒特德营子;约在14世纪时,鄂勒特德氏蒙古族人到此定居,以自己姓氏命村名,该氏人取汉姓“胡”,汉名“头等营子”。福兴地镇有个“他布囊营子”,汉名“他不郎营子”;蒙古贞的乌梁海氏称塔布囊氏,这个村就是以姓氏命村名的,他们取汉姓“吴”。化石戈镇有个“高日老德营子”,汉名“告老营子”;17世纪初,高日老德氏蒙古族人来此居住,以自己姓氏命了村名,他们取汉姓“高”。在此需说明的是,有些氏族名来自部族名。

(3)以佛名、人名命名的地名有:彰武县有个那木苏来泡子(亦叫湖),那木苏来(有的也写成“那木斯莱”)是一个佛名,汉语称黄财神(四大天王之一)。蒙古族人有的用佛、菩萨、护法名给孩子起名,但下边必须有“扎布”二字,意求佛菩萨护佑,但不知道此含义的人往往把“扎布”给省去了。阜新市区有高德矿和高德营子,矿名来自营子名,营子名是以名叫“高日岱”的蒙古族人的名字命名的。

蒙古族人有的以猛兽名给孩子取名,十家子镇有个“巴阿巴盖营子”,汉名八宝海。“巴阿巴盖”是熊,“巴阿巴盖”第一个在此居住,以其名命名村名。扎兰营子镇有个“盖日迪音窝棚”的屯,新汉名“革命营子”。“盖日迪”是凤凰,叫盖日迪的蒙古族人第一个来此居住,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屯名。有人把用人名命名的地名解释为以兽名命名的村名,这是不对的,如此译名容易给人异解。

蒙古族人会给特别喜爱的孩子起不好听的名字,以保长命百岁。这样的地名有:扎兰营子镇有个名叫“郭洛各因浩绕”的村,“郭洛各”是狗崽,“浩绕”是府,“因”是“的”。“郭洛各”这个人是蒙古贞的贵族,所以用“府”。现在改为“乌力吉浩绕”,即“吉祥府”,原汉语名“规力格营子”。福兴地镇有个“毛押特营子”,“毛”是“破、懒”,“押特”是汉语的“丫头”,意为“破丫头,懒丫头”,总意为“破丫头村”或“懒丫头村”。该村原名是蒙古语“毛依很”营子,“依很”是姑娘,现在汉语名“毛益土营子”。

3以数字量化的地名

阜新地区用数字量化的地名很多,尤其是村名,首先落户几户人家就以几家子命名,这样的村屯太多了,另外也易理解,不一一列举了。只有紫都台镇政府所在村名,历来有多种解释和写法,对其真实来历在此说明。

紫都台村,早年蒙古语名为“助力嘎代”,汉译为“六”。人们都弄不清是指六户人家还是六个山头。久而久之,助力嘎代音变为“猪狗歹”。日伪时期又以谐音叫“仔孤台”村,或写成“紫孤台”村。至此,“仔孤台”与“助力嘎代”的音已相差甚远,不知何意了。1958年“公社化”时,人们认为此名不雅,又改为“紫都台”,但意思不明。

蒙古族人原都住蒙古包,定居后住平房,蒙古语称平房为“百兴”,汉文写成“板、板升、百寿”(叶百寿火车站的‘叶’为大,即‘叶赫’的简化,“百寿”是白兴——平房),“板”与“家子”相同。如红帽子镇的“道伦白兴”——七家子,汉语名“道力板”。卧风沟乡有个与该村名同样的“依和百兴”,现称“前大板”,“灰特依和白兴”现称“后大板”。彰武县的“杜尔本白兴”,汉语名“四家子”;“塔本白兴”,汉名“后五家子”。细河区有“冈艮道伦白兴”,意为土崖上“七家子”,汉名“七家子”。

蒙古贞地区“贵族”多,他们居住的村名称“浩绕”,译为“府”和“呼热”。年长日久演变成“河兰”。如建设镇“八爷浩绕”,汉名“八爷府”,后来成为“八月府”。佛寺镇有助温浩绕——东河兰,巴仁浩绕——西河兰,灰特浩绕——北河兰。

值得注意的是,阜新有些地名译成汉语后前加量化的数字,蒙古语前根本没量化的内容,是由“谐音”而来。如大固本镇的“八大王庙”和“八大王庙府村”,这个“八大王”来自“巴达玛旺楚格”的人名。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镜头:准格尔部蒙古族人不归降清王朝竟长达80多年,康熙帝亲征,结果把准格尔武装打得只剩下30余人,不知去向。大军分头追踪,其中一路官兵站在高处瞭望,发现准格尔残兵跑进一座寺院。由于寺院地势易守难攻,这路官兵的将领下令烧了那座寺院。这位下令烧寺院的将领就是阜新蒙古贞人“巴达玛旺楚格”。

康熙帝平准格尔时,也从蒙古贞调了兵。蒙古贞王爷家族武将巴达玛旺楚格带兵前去。逃兵躲进寺庙时巴达玛旺楚格下令烧寺院前,非常为难:要想消灭敌军,只有烧寺院,可是烧寺院,对身为世代信仰佛教的蒙古族人来说,深知其因果报应之理。最后他暗暗发誓:今天我为了草原的安宁,为了国家的统一,为苍生不再受战乱侵扰,烧寺院灭不降之军;胜利后按照寺庙的原样再建一座庙,把这座庙的佛、菩萨、护法全请到新寺院供奉,以消除烧寺院之罪业。随即下令烧了寺院,彻底消灭了不降叛军,并将想法如实呈报皇上。

巴达玛旺楚格回到蒙古贞时,皇帝降旨让旗王爷好好安排这位有功之臣。为实现他的誓愿,拨国帑复建寺庙,并赐寺名为“铺国寺”。

蒙古贞王爷把铺国寺一带的大片土地赏给巴达玛旺楚格。巴达玛旺楚格按着被烧寺院样式复建了寺庙,民间称该庙为“巴达玛旺楚格苏莫”,汉语谐音简称“八大王庙”。

八大王庙三世活佛噶喇桑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雍和宫住持,当选中国佛协副主席,兼任内蒙古佛协名誉主席,4次出国访问。他为我国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加强国际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965年8月1日圆寂。

彰武县有“大五喇叭村”和“小五喇叭村”,这两个村名来自蒙古语的“乌拉布尔”,意思是“红土地”或“红土山”,而与“五”无关。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八楼子村”,这个“八楼子”不是指“八个门楼”,而是来自蒙古族人“巴尔登”的名字,“巴尔登”是清代一位立战功并牺牲在战场上的英雄。皇帝下令把他居住的村名改为“巴尔登村”,年久日长,语音变异成了“巴如德”,汉语谐音为“八楼子”。

细河区有个“九营子村”。17世纪时,旗王爷曾在此居住过,迁走后蒙古语称此地为“浩沁浩绕”,意为“旧府第”。久而久之,语音变异称“九营子”了。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哈达户稍镇有个“三江土营子”,蒙古语为“赛恩章图”,是人名,意为“好禀性”,音译成“三江土”,与原名没有任何关联。

4以动植物、矿产命名的地名

(1)以植物名命名的地名有:彰武县有个“查日森皋屯”,其“查日森”为柞树,“皋”为“沟”,意为“柞树营子”,汉语名“查山稿”。还有个“西拉勒吉台营子”,“西拉勒吉”是黄蒿,意为“有黄蒿的村”,汉语名“谢林台”。彰武县还有个“哈日干特营子”,“哈日干”是“山杏树”,“特”是“有”,意为“有山杏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有个“桂勒斯台营子”,“桂勒斯”是“杏”,意为“杏树村”,汉名“桂林束台”。福兴地镇有个“者格尔根花艾里”,17世纪翁牛特氏蒙古族人到此居住时小山上长满麻黄草,蒙古语里称“者格尔根”,以此命名村名,意为“有麻黄草的村”,汉语谐音简称“界力花村”。

(2)以动物名命名的地名有:平安地镇和塔营子镇都有个“毛盖特营子”,“毛盖”是“蛇”,意为“蛇多的村”,汉语名“莫古土”。务欢池镇有个古日古勒代营子,“古日古勒”是“野鸡”,意为“野鸡多的村”,汉语名“古力古台”。哈达户稍镇有个獐古台庙,“獐古”是一种类似鹿、比鹿个头小的动物。早年该山草木茂密,有很多“獐羔”,此地建庙后俗称“獐古台”。而彰武县章古台,是“苍耳多”的意思。

(3)以矿产名命名的地方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镇有个“切胡日台营子”,“切胡日”是“火石”,意为“出火石的村”,汉语名“火石岭子”。平安地镇有个“胡吉日营子”,“胡吉日”指“碱”,汉语名“胡节”;市区四合镇有个“胡吉日音塔勒”,汉语名“碱巴拉荒”;还有“胡吉日营子”,汉语名“新地”;于寺镇有个“胡吉日皋勒村”,汉语名“虎掌沟”。这几个村名在蒙古语里都是“胡吉日”——碱。如平安地镇的“胡节”,一到春天,碱拱出几厘米厚,人们划拉划拉用簸箕收起,用水化了,沉淀后倒进锅里熬便是碱。这几个汉译名,唯独“虎掌沟”有异议,有人在书报上解释为:是因为早年有人在此沟见过老虎的脚印而起的名。实际上蒙古族人都知道“胡吉日皋勒”是“碱沟”,并不是“老虎的脚印”。务欢池镇有个“束勒特音淖日”,“束勒特”是“强碱”,“淖日”是“湖”。此湖处在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出强碱。古时察哈尔氏蒙古族人来湖边居住时,以湖名命名了村名,意为强碱湖村。汉语名碱锅,此“锅”指地形。

5以职业命名的地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有个初日亲皋勒,汉语名朝尺沟,“初日”是乐器“胡笳”,也叫“低音马头琴”。“初日亲”是“低音马头琴手”或“胡笳手”,“皋勒”是河。一般汉语地名里的“沟”,蒙古语里称“皋勒”。紫都台镇有“花日喇嘛音皋勒”,意为“拉花先生住的沟”,“拉花”是指早年打预防麻疹等病的针。俗称这种打针的人为“拉花先生”,喇嘛会这个技术,就称“拉花喇嘛”了。阜新镇“察各丹高”,意为“巡警沟”;汉译为“长大沟”,由于用字不当,容易造成异意。大板镇有个衙门营子,此处“衙门”不指官府,而是蒙古语里守皇帝或王爷陵的人“押穆”的谐音,土默特左翼旗9个王爷的陵寝在这个村。佛寺镇也有个“衙门村”,那里是旗王爷和他的“格格夫人的陵墓”。他本扎兰的“衙门村”,是王爷府公主们的陵墓。红帽子镇有个“后衙门村”,那里是蒙古贞王爷祖先的陵;而当地的山前有“乌日音衙门”,汉语称“前衙门”;“乌日”是子女、子孙之意,是王爷家族的喇嘛、光棍或夭折的子女之陵。

6以庙塔、喇嘛命名的地名

旧时,寺庙是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医药、贸易中心,阜新地区尤其是蒙古贞地区有300多座庙宇,喇嘛最多时达两万多人。因此,有不少地名是以所在地寺庙命名的。

佛寺镇所在地村,蒙古语是“葛根苏莫”,“葛根”是“活佛”,“苏莫”是“寺庙”,汉语俗称是“佛爷喇嘛寺”,皇帝赐名“瑞应寺”。

于寺村,即于寺镇所在村。首任活佛俗姓于,所以人们称“于喇嘛”。皇帝赐名该寺“佑安寺”,蒙古语称“黑勒干台苏莫”,“黑勒干”是“针茅草”,当年因这里长有很多“针茅草”而得名。哈达户稍镇有“四方庙营子”和“四方庙村”。沙拉镇有“二郎庙营子”。于寺镇有个喇嘛洞,这个“洞”是指“修仙洞”,蒙古语称“阿贵”,该营子另一个蒙古语名是“道伦宝力格音阿贵”,“道伦”是“七”,“宝力格”是泉,意为“七泉修仙洞”。传说,这个喇嘛洞有个了不起的活佛,当地传颂着他的故事:一天,活佛坐着马拉轿车从东往西走,走到现高束台村敖土营子屯梁上,有7个土匪骑马追来,大喊“站住!”活佛没理会继续往前走,土匪打枪示意。这时活佛对车把式说:“路边有沙子,赶快下车给我抓一把!”车把式把沙子递给活佛后,活佛念完咒语往沙子上吹一口气后攥在手里。土匪赶到跟前围一圈,立眉瞪眼,声嘶力竭地喊:“老喇嘛,你是要命,还是要物!要命,把财物包括车全留下!”这时活佛把沙子撒向他们。7个土匪立刻变成了7头驴,面面相觑,不一会儿钻到庄稼地里吃草去了。活佛对车把式说:“再给我一把沙子。”拿到沙子后又念咒吹沙子,撒向7匹驴,又变回了7个土匪。7个土匪跪地磕头求饶。活佛对他们说:“好啦,回去吧,今天饶你们啦。回去后不能当土匪祸害人啦,如果你们继续当土匪祸害人,我就不客气了!”土匪只是磕头,这时活佛的车已经走远了。

以塔名命名的地名还有:塔营子、塔子沟、塔子山、半截塔村等。

7以吉祥意义命名的地名

人们求平安,求吉祥,求富贵,这是正常的事,这种意愿也体现在地名上,如平安地村、福兴地村、太平沟村、芙蓉镇村、兴隆沟村等皆属这类。

平安地镇所在村“平安地村”,因在莫古土(蒙古语名莫盖特,“莫盖”为“有蛇”,意为“蛇多屯”)村南,所以叫“莫盖特荒”。17世纪王爷把此地赐给了瑞应寺。佛寺查干哈达屯的王姓庙丁移至此开荒种地,因地势平坦就用汉语命名为“平安地”了。平安地村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解放战争时期,县委、县政府、县自卫队刚成立时都驻这村,蒙民大队也在这个屯成立,并驻一个时期。新四军一部也驻过平安地,他们的电台就设在蒙民大队指挥部所在的阿拉坦沙(王宝玉)家。蒙民大队大队长王宝山的叔叔王恩普,利用商人身份给解放军筹集军需物资,1948年初被国民党军队杀害,199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招束”是赭石的蒙古语名,如内蒙古旧卓索图盟的“卓索”也是赭石名,汉译时用字不一样而已。紫都台镇有巴颜华屯,汉语名白花沟。佛寺镇佛寺村东南小山也叫白颜华,“白音”为“富饶”、“华”为“山上、土岗”。富荣镇有个宝音奈艾勒,“宝音”是“福”,汉意译为广富营子。

8以从牧业过渡到农业的事物命名的地名

阜新蒙古族从牧业过渡到农业,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彰武县一开始是朝廷牧场,后开荒种地,逐渐变成了农业地区,地名也记录了这一变化。

彰武县有个“麻勒钦营子”,汉语名“马连侵”,务欢池镇也有个“马勒沁营子”,汉语名“马尔钦”,两个村名意为“牧民村”。彰武县有个“阿格特音呼热”,蒙古族人有把大马圈建在山梁上的习惯,由此得名,汉语名“马圈山营子”;“阿格特”是骟马,此处指马群;“呼热”有院子、院落、范围、领域、圈等意,一般都写成“库伦”,如库伦旗、草库伦等。平安地有个“阿克他台营子”,汉语名“那台营子”,意与上述内容一样。紫都台镇有个麻林毕勒车日营子,“麻林”是“有畜群”,“毕勒车日”是“牧地”或“牧场”;此地原来是八里村的牧场,单独变一个屯时取名牧场村了,汉语名按方位称“梁东”。扎兰营子镇有个苏鲁克营子,汉语名“苏力营子”,意为“牧群村”。

9以原籍地名和迁回等特点命名的地名

佛寺镇“沙日海营子”,汉语名“团山子”。瑞应寺一世活佛等几户人家从内蒙古敖汉旗“沙日海”村迁到此地居住时,以原籍地名命村名为“沙日海艾里”。国华乡“浩尔沁部洛各”村,汉语名“侯其营子”;“浩尔沁”谐音“科尔沁”,转写时用“侯其”二字,“部落各”与“艾勒”同义,即“营子”;这个村子的人是从科尔沁草原搬来的,就用原地名命了村名。彰武有个“福兴地村”,这个村最早来的人家是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所在村搬去的,以原籍村名命了新村名。扎兰营子镇有个“乌日巴钦营子”,汉语名“乌力巴钦”;该村三户搬到沙扎兰营子去,后来又搬回来,村名就成了“返回来者”。平安地镇有个敖日赫营子,汉语名“艾力克”;“敖日赫”之意是“留下”;据传,大巴镇的海姓人家迁走时,走到该地留下几户人家又走了,“艾力克”是“敖日赫”的谐音字。

10以商业店铺、作坊名命名的地名

这类名基本上是汉语名,如“万德号村”“福聚昌村”“广玉泉村”“裕泉隆村”“庆丰永村”“喇嘛店村”“赵豆腐坊村”“烧锅坨子村”“于家粉村”“杖房沟屯”“孔家窑村”等。

化石戈镇有个“老二色营子”,“老二色”是一个染坊的绰号。这个染坊只能染出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的布,由此得名。

11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地名和赋予新内容的地名

大巴镇“车新村”,是由两个相邻的屯组成的:一个叫“其乎日台屯”,其意“火石屯”;一个叫“新邱村”,意为“新立的屯”。1947年村干部车吉札布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牺牲;1948年春,阜土联合政府为纪念车吉札布烈士,将“其乎日台屯”改为“车吉札布屯”,当地人习惯称“车吉营子”;后来将新邱屯与车吉营子合并为一个村,各取前一个字,成了“车新村”。务欢池镇以赖天恩烈士名改“努虎”村为“天恩村”。建设镇以徐德一烈士名改“马力嘎土村”为“德一村”。

将原村名改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村子有:革木营子——革命营子;小荒——建设村;狼洞子沟村——红旗沟村;穷棒子沟村——富胜村;于喇嘛寺南沟村——新华村;三义井村——满堂红村等。

(三)存在的问题

国际惯例和翻译理论规定,人名、地名不意译而用音译,音译用词合起来在译文语不能形成一个具体含义;名从主人。

阜新蒙古语地名的汉译名可以说五花八门。究其原因,这些地名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村屯一级会计等人写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国际惯例和翻译理论,所以写出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地名。再加上“文革”中乱改地名,使阜新的地名乱了套。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有关部门派人来把乱改的地名改回原样,并用音标书写地名,出版了地图。市县建了地名办,当时修改了几个村名,因为那几个村名所用汉字在蒙语里具有侮辱性。如原他本扎兰镇的陶里音艾勒,意为“镜子”,该屯出土过铜镜;但有人把“陶里”写成“套来营子”,结果成了“兔子营子”,后来改成“桃李营子”。这个用字也不成功,人们很容易往桃树李树上去考虑村名来意。富荣镇的宝日勒岱部落克,原汉文写成“泊代营子”,“泊代”在蒙语里是不雅之词,后改成“宝日殿营子”,很

存在的问题很难概括全面,只举几例:

一是译文用字在汉语里形成含有具体意义的词或用字不当。如前文提到的“沙海”(鞋)和五龙(原意是乌兰那,结红果的欧力),结果有人据此编写成“神运来了海的沙子”及“五个龙如何”之类的传说,还登了报、写入了书中,误导了读者。再如,把“乌兰岗岗写卧龙岗”,把“察各丹高”写成“长大沟”等。

二是不着边的汉译。如云丹席勒——烟台营子;乌兰席勒——乌兰心;胡吉日高勒——虎掌沟;查干敖瑞(白色山顶村)——查干乃;图日太毕(快递驿站)——太平;阿日善(圣泉)——那立闪。

三是一个词的音译词用多种字。如梅林——梅力、迷力、梅林;胡吉日(碱)——胡节、虎掌、新地、碱巴拉;蒙古语的“湖”,用汉字译规定用“淖尔”和“诺尔”,但却用“欧力”“敖”(干敖);红——乌兰、务兰(务兰木头村)。

(四)建议

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有关人员应加强翻译理论、国际惯例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学习。地名问题不仅涉及称谓,也是涉及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地名问题处理不好,会产生隔阂,令少数民族群众产生反感,从而影响民族关系。有关部门应将过去用字中存在问题的地名重新审核改写。

二是新出现的地名中,有的如巴特尔体育场、蒙古贞广场、希日塔拉公园及成吉思汗广场等,体现了民族特点,但是更多新建的小区名没有体现阜新蒙古族特点。主管地名和新建小区名称的部门应与房地产开发商协商,并征求有关民族部门的意见,使新建小区名称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特点。

三是不要乱改乱简化蒙古语地名。特别是不要乱改地名,因为地名具有稳定性、永恒性。如市、县间有个玍海西泊村,20世纪50至70年代汽车站点为“玍海西北站”,后来写“玍海西站”,现在写“海西站”。一共四个字,写全就体现尊重历史,省一两个字就令人不舒服。

本文作者简介

戴瑞山,蒙古族,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蒙语系原主任、教授

齐海山,蒙古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中学原校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

王淑芝,女,蒙古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中学教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