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园丁赵鲁  王紫晨
2022-11-05 17:04:51
  • 0
  • 0
  • 3

   

                李国粹拜梅兰芳为师


 艺苑园丁赵鲁

王紫晨

1961年6月的一天,北京四川饭店高朋满座,喜气洋洋,阜新市京剧团青年演员李国粹拜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为师的拜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梅兰芳和他的夫人福芝芳女士,子女梅葆玖、梅葆玥,国家文化部领导齐燕铭、夏衍、田汉,以及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等欢聚一堂。梅兰芳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毛笔写的讲稿讲话,勉励李国粹做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李国粹在主持人主持下,恭敬地向梅兰芳行了三次大礼,然后表示了自己的激动心情和学艺决心。代表阜新参加这次拜师仪式的,是一位身材高大容貌儒雅三十出头的青年人,他叫赵鲁,时任阜新市文化局分管业务工作的副局长。

1947年12月初的一个寒冷的夜里,天上飘着稀疏的雪花,一位年轻人和一位同学一起从国民党占领的锦州偷跑出来,冒着危险,穿越封锁线,来到阜新北部革命根据地的福兴地村,找到中共辽吉五地委城工部,从此开始了他在阜新地区的革命生涯,他就是赵鲁。赵鲁,又名存平,1928年出生于今辽宁省凌海市。1947年在锦州大专先修班学习时参加革命,先后任辽吉省五地委城工部工作人员,阜新市政府科员,中共阜新市委宣传干事,阜新日报编辑、记者,中共阜新市委讲师团副团长等职,1959年任阜新市文化局副局长。

文化艺术,这对赵鲁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赵鲁针对戏曲艺术特点,狠抓剧团的业务建设。当时的阜新戏校,分京剧和评剧两个专业,十分缺乏专业人才,而由于传播渠道所限,演员想提高技艺只能走拜师学艺这一条路。赵鲁派当时的剧团业务团长王宝库、张和元带领几名学员去北京分别向名家拜师,京剧演员李国粹、刘复华向江新蓉、李慧芳学习;高玉芝向著名老旦王玉敏学习,使演员的业务技能得到很大提高,不仅学了戏,还大开了眼界,演员学习回来后举办的汇报演出,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1961年,受市委第一书记邱新野指派,赵鲁带着邱书记的亲笔信,去北京找时任东北局第一书记的宋任穷,联系青年京剧演员李国粹拜梅兰芳为师事宜,得到了宋任穷和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的热情帮助。赵鲁在拜见梅兰芳先生后,立即向市委进行了汇报,市委决定由赵鲁代表阜新市委参加拜师仪式。梅兰芳大师收矿区子女、演员李国粹为关门弟子,一时被国内外艺坛誉为佳话,极大地提高了阜新戏曲的知名度。赵鲁还积极促成其他演员向名家拜师请教,从而使阜新戏剧发展达到了阜新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李国粹后来到辽宁戏校工作,国家一级演员。阜新市的新中国第一代戏剧演员,如京剧的李国粹、刘萍秋、刘复华、高玉芝、陈静秋、常和等,评剧的陈小玲、赵玉华、赵素菊、王桂云等青年演员因此乘势快速成长。1962年,阜新市京剧团赴沈阳向东北局、东北军区、辽宁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等领导机关汇报青年演员学习流派艺术成果,演出了《宇宙锋》《辛安驿》《逍遥津》《贺后骂殿》等流派折子戏,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阜新市戏曲艺术为此红极一时。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1977年,市文化局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再度成立京剧、评剧学员班,主要目的是培养急需的戏剧艺术接班人,挽救阜新市戏曲界青黄不接的局面。当时任市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的赵鲁把办好学员班当成了振兴全市文艺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当时京剧班招收学员58人,评剧班招收70人,这些学员分别来自阜新市市区和农村,年龄在十三四岁之间,学员招收上来后,赵鲁像培养小苗一样悉心呵护,亲自为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把关。每天早上五六点钟,他必须赶到排练场,观看督导学员练功。有些孩子贪睡,他就到宿舍里去召唤,有些孩子练功偷懒,他严肃批评决不姑息,学员们都把他看做“严父”。对于这些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的孩子,赵鲁把他们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从房间取暖纳凉到饮食搭配,都事无巨细地过问。当时大家都说,一个局长,每天都早早地起来陪孩子们练功,真是难得呀!在他的带动下,文化局解放、张和元、赵越天、王宝库等领导干部认真做好学员们的培训工作,使学员们都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在培养学员的同时,赵鲁深深地感到:以阜新的师资力量只能培养初级人才,而要培养高级的主演,提高阜新戏剧的整体水平,必须让学员走出去,去向全国的名师求教。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市委的邱新野书记等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支持。在向外学习请教中,赵鲁有他的战略考虑。“抓流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阜新戏剧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他根据每个学员的自身条件和潜质,暗中选定了拜师目标。同时他还积极发挥老演员张和元在戏曲界的影响和作用,主动同全国名角进行接洽。于是学员班的艺术尖子都有了向名师“进修”的难得机遇。

迟小秋,原名迟淑新,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个山村农家,虽非梨园世家子弟,可她却生就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11岁时她以圆润宽亮的歌喉,俏丽的身材考入阜新市京剧团学员班,后来拜京剧程派传人,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吟秋为师。王吟秋深情地对迟淑新说:“先生的名字叫砚秋,我叫吟秋,你是我的学生,我看就叫小秋吧!”老师一席赠言,其心拳拳,其情切切,迟淑新感动得热泪盈眶,深知老师给改名寄寓了前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勉励。她先后在王吟秋先生那得到《贺后骂殿》《锁麟囊》《窦娥冤》《碧玉簪》程派名剧亲传,在前辈的培育下,迟小秋把握了程派艺术的精髓和灵魂,在唱、念、做、舞的综合表演中均见程派的神韵和风采。严凤云是著名尚派传人杨荣环先生的弟子,她演出的《失子惊疯》,深得尚派真传,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李晓玉拜关派创始人关肃霜先生为师,关先生对其倾囊相授,她演出的《铁弓缘》进一步光大发扬了关派艺术。宁幻秋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学习荀派;刘雅君向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慧芳学习梅派,都深得师法。阜新市评剧团青年演员高闯拜评剧新派创始人、中国评剧院著名艺术家新凤霞为师,演出的《金水桥》《花为蝶》等新派名剧,颇具老师风韵,被誉为新派艺术传人。刘丽华拜韩派创始人韩少云为师,学习韩派名剧《小女婿》。任红拜筱派创始人筱俊亭为师,学习《对花枪》等剧目。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阜新市曲艺团二人转演员黄晓娟拜东北地方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力先生为师。阜新的戏曲事业,流派齐全,在省内名列前茅,活跃了阜新城乡的文化生活,创造了阜新表演艺术的特色与辉煌。

迟小秋、高闯、黄晓娟也从阜新戏曲百花园中脱颖而出,成为驰名全国的表演艺术家。迟小秋现任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高闯现在是中国评剧院艺术指导。黄晓娟当上了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的副团长,大校军衔,她像黑土地上生长的红高粱一样,以她火热、朴实的表演,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为了发展和繁荣阜新市书法绘画艺术,1984年年底,赵鲁积极筹建市书画院,得到了老领导邱新野、肖光、李汝舟等大力支持。为了书画院的成立,他亲自向市政府打报告,从书画院的业务到具体选址,从机构设置到人员编制等,都事无巨细通盘考虑。阜新书画院成立后,赵鲁还亲自兼任书画院院长,仍像发展戏曲艺术一样,抓普及与提高并举,分别举办少儿学习班、成年学习班,协助老干部大学和老年书画研究会办老年人学习班,为了迎接全国和省书法展还举办骨干学习班。通过学习班,不仅普及了书法知识,还培养出一批骨干。

  赵鲁十分注重书法艺术的全面发展。最初举办书法展时,参展作品大部分是唐楷和行草,书体较为单一,赵鲁积极倡导书法作品要立足传统,又不囿于传统,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要向传统学习,在掌握传统书法技艺基础上有所突破。他主张既不尊碑抑帖,也不尊帖抑碑,而是要让各种风格、流派自由发展,自由竞赛。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此后阜新市的书展同以往相比,书体、书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同省内几家书法大市书法联展上,阜新的书法作品名列前茅,品种齐全。

  为提高阜新市的书法水平,赵鲁多次邀请省内书法大家,如王堃骋、朱川、王廷风、聂成文、陈复澄、董文等来阜讲学,先后两次力邀省书协到阜召开评选作品工作会议。

  赵鲁还十会注重选拔人才,提携后进。现任阜新市文联主席王树清已是国内知名的书法美术大师,当年他只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一名集体所有制工人,以工代干。赵鲁在几次观看王树清美术作品后,觉得人才难得,他多方奔走,为王树清“托人”,使他能够调入市书法家协会任专职秘书长,为他寻找到施展才华的天地,王树清不负众望,作品进入国家级展览,为阜新实现了“零的突破”。青年篆刻家冷旭原是铁路青年工人,当发现他是艺术苗子后,赵鲁倍加呵护,后来又是市领导出面亲自派人去铁路联系,把他调入书画院,到书画院工作后,他的书、画、印作品在多方面夺魁。 冷旭现任辽宁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出展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先后为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辽宁美术馆、中国文联等收藏。2000年获中国百杰画家。

赵鲁1988年离休,现在是阜新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作为阜新市文化艺术方面的领导,他多年临习碑帖,造诣颇深,创作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展,许多作品被收藏。2008年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为其出版的《赵鲁书法作品集》,在阜新市书法界产生很大影响。

从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赵鲁来到海州,开始了为阜新的新闻宣传、文化艺术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征程,使他成为共和国成立后,阜新大地文化事业的开拓者、播种者之一,他是一位辛勤耕耘、桃李芬芳、功勋卓著的艺苑园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