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神医    王紫晨
2022-11-04 08:19:59
  • 0
  • 0
  • 0

蒙古神医

2007年9月30日,北京展览馆剧场,座无虚席,歌声悠扬。著名蒙古族女歌唱家德德玛在因病沉寂了9年后重返舞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演唱中间,德德玛深情地说:“9年前我得了脑血栓,右半身已经完全不能动,说话也十分困难,被迫离开了舞台。9年来,经过多方治疗,特别是吃了辽宁阜新蒙医的蒙药,病情基本痊愈,身体逐渐恢复,今天终于重返舞台!在这里我向阜新的蒙医大夫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说完,她面向观众席上应邀参加独唱音乐会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大夫邢鹤林和县长海景春、县卫生局党委书记陶淑霞等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年后,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大庆期间,德德玛还特地来到阜新蒙医药研究所表达她的谢意。

蒙古族的骏马、猎狗、草药为家传三宝。而草药,就是蒙药的雏形。据史书记载,蒙医蒙药形成,当在蒙古帝国开国年间的鄂尔多斯高原。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官兵有病,即以草药治疗。蒙药材有1300余种(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药),常用的有500余种。针对蒙古民族地处高原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生活生产习惯及病情等特点,蒙药在制作和使用上有自己的传统优势和独到之处,如用药和剂型等方面,都与中、藏药有所区别。蒙医用药多以新、鲜、生药为主,而且药量少、携带方便,适合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蒙古族医药学,就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斗争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以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藏医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汉医知识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族人民防病治病发挥了巨大作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蒙医药发祥地之一。早在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从蒙古贞瑞应寺门巴扎仓(医学院)建立之初,就开始为喇嘛徒弟教授蒙医药学知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培养出4000余名蒙医药人才,其中“曼冉巴”(医学博士)、“道布切”(主任医师)共有84名,名蒙医800余人,他们遍布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为各族人民祛除病痛。古纳巴达拉,汉名马君升,蒙古族,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衙门村人,9岁到瑞应寺入门巴扎仓当喇嘛,是瑞应寺培养的蒙医药学家,解放后曾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内蒙古医学院院长,为发展蒙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前,阜新地区的蒙医均为散在于民间的个体医生,亦医亦药,医药不分家。药材大多是自采自炙,自配自用。原则上春、夏、秋采药,冬季配制丸、散、膏、丹,随身携带,医到药到,便民利患。这种行医用药方式,与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传统有关,也是蒙医的一个特色。蒙医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诊疗场所,往往是骑着马,马背上驮着药搭子,行医在草原和农村,相互交流较少,在理论研究和创新方面进展基本停滞,有很多疗效神奇的技术和验方流散或失传。

解放后,阜新地区陆续建立了蒙医诊所和中医院蒙医科。蒙医善济米套布,因医术高超,人称“神医”。眼科名医齐端节,解除了无数眼疾患者的痛苦,受到了各族百姓的赞誉。医学教育专家赵宝山,翻译整理了大量医学典籍,加以研究并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和造就了很多年轻名蒙医。蒙医邢布利德行医60余年,用蒙药治愈了数以万计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疑难杂症。

1960年的一天,县中医院蒙医诊室大夫邢布利德刚上班,就见一位老大娘带着一位青年人闯进了蒙医诊室,邢大夫切脉后面带愁容说:“得的是肝炎啊,眼下没有好药方啊!”老大娘急切地连声说:“听说你是神医,快救救我孩子吧!”说着说着伤心地哭了。

  邢布利德(蒙语意为雄鹰),1908年出生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乡塔子沟。1916年,从师乌恩白音名蒙医学徒开始学医,23岁时出徒行医。1960年,邢布利德从佛寺地区卫生所调到县中医院蒙医科工作。当时阜新地区肝炎流行,却没有特效药。邢布利德翻过《蒙医金匮》,又去翻《四部医典》,把药典上治疗肝炎的方子反复对照、比较,对原方24味药的剂量、功能反复比较分析,最后大胆地想出了用水鼠与巴豆烧成炭,加入原24味药方配伍的方案。

  方案想好了,可他又一想,这药治肝炎灵不灵得先试试才知道啊。怎么试?服给患者看看,不行。拿患者试验这道德吗?必须先自己尝尝。一个晚上,邢布利德在灯下,灶炉旁,把新药配好一剂,药熬好了,放凉了,他略加思索一下,端起来一口气喝个净光,然后,静静地等着有什么反应。10分钟过去了,20多分钟过去了。忽然,他感到肝区有反应,继而有不适感,接着叮当放起屁来。他高兴得喊起来:“有救了,有救了!”老伴见他又惊又喊,“怎么了?一惊一咋的!”邢布利德兴奋地说,“治肝炎有药了,这药吃上保证管用。”就这样,治疗肝炎的灵丹妙药诞生了!

第二天,刑布利德将配制好的新药投给了锦西化工厂来的肝炎患者。吃过3服药,病明显好转,几个月后竟然痊愈了,返回了工作岗位。从此,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中医院门庭若市,从阜新、锦州、朝阳、沈阳来的肝炎患者纷纷涌来,邢大夫每天接待患者达四五十人次。肝炎的流行趋势得到控制。这消息传到县委书记刘秀峰那里,他对蒙医药更加重视起来。邢大夫趁势向他提出了兴建蒙医研究所、扩大蒙医药服务领域的建设性意见,提出了蒙医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邢布利德的建议得到了县委领导的重视和采纳,1962年9月,在当时县财政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在县中医院蒙医科的基础上,挤出几间房子成立了规模不大的蒙医研究所,开设了翻译整理组、教学研究组、临床经验研究组。内附设了蒙医进修班,学制初定为4年,当年招生28名。这为阜新蒙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深入研究蒙医药学、蒙药方剂学提供了较好的科研条件。从那时起,邢布利德大夫带领10多名蒙医药人员查阅蒙、藏医学药典、历史秘卷,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了许多治疑难病症的药方,蒙医药开始向科研、医疗、制剂、教学一体化方向发展。

1979年,邢布利德治愈了辽宁省原省委书记王良的脑血栓后遗症,引起辽宁医药界包括北京、上海治过王良书记病的专家教授的极大兴趣,王良书记称赞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并问他有什么要求。邢布利德大夫说:“蒙医没有自己的医院,省里能否帮助我们建个蒙医医院,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各族患者服务?”这一要求得到辽宁省人民政府的重视,省、市、县三级投资,建立了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

邢布利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蒙药方剂,治好了28位“再障”患者,引起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陈泊教授的关注,帮助邢布利德进行疗效检验。1986年,“再生障碍性贫血”课题论证:总有效率达92.1%,治愈率31.3%,省内外专家教授认定,这一方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靠性,尤其是具有民族医药特色。1961年,邢布利德开始主持翻译《蒙医金匮》,于1978年10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还精心总结一生医疗经验,写出《蒙医方剂选》,于1985年由国家民族出版社出版,给下一代留下了宝贵财富。邢布利德一生从事蒙医药事业,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197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辽宁省分会理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学会理事长;1979年晋升为主任蒙医师职称;1983年受到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的嘉奖。

为了适应蒙医药事业的发展,1970年,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公社关山建立了一所蒙药厂,生产蒙药,但条件设备均很简陋。1983年,国家投资90万元,在阜新镇繁荣大街北段重建蒙药厂,后来改制为阜新蒙药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固定资产4800万元,职工18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50%,公司拥有先进的制药生产线、生产净化车间、质检大楼、综合办公大楼,检测手段齐全,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规范。公司于2004年通过了国家GMP认证,是国家民委批准的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生产3个剂型、7大系列、54个品种的中蒙成药,全部纳入国家药品标准,其中“扎冲十三味丸”、“珍宝丸”荣获辽宁省优质产品称号,深受众多患者的信赖与好评,其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年生产销售额达5000万元。

成立于1978年、1981年竣工开业的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1989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属医疗卫生科研单位,是全省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制药、康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医药卫生单位。现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有职工261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38人,有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第三批“名师带高徒”指导教师,1名省优秀专家,3名省名医。设有蒙医药科研所、蒙医院、蒙医大专班、蒙药制剂中心、蒙医特色五疗康复中心。

蒙医院是国家“二级甲等”医院,门诊设有20个蒙医特色专病专科,住院部设有160张床位。蒙医院以治疗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被评为辽宁省重点专病,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建所以来,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蒙医药科研所有33项科研课题,已完成13项,其中“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课题已通过省级鉴定,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蒙医药治疗银屑病、蒙医特色五疗术治疗肩周炎已通过市级鉴定。

蒙医大专班前身是佛寺蒙医大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历经佛寺蒙医大学、阜蒙县蒙医学校、阜新市卫生学校蒙医班、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蒙医大专班。50多年来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培养近两千名蒙医药护专业人才。目前在校生有4个班100多名。

阜新蒙医治疗疑难病,慢性病名扬海内外。阜新蒙医药被誉为“民族瑰宝、医药奇葩”,阜新蒙医老专家被誉为“蒙古神医”。蒙古贞蒙医药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重点保护项目,蒙医药研究所征服号称“软癌”的世界性疑难病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成就,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重点保护项目,新华社、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向国内外宣传,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海外10余个国家“再障”患者前来接受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美籍华人陈鸿钜先生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两年有余,美国洛杉矶的血液病专科医院治疗均效果不佳,靠每两星期输一次红细胞来维持生命。美国的血液科专家建议他做骨髓移植,但一直未找到适合的配型。2001年春的一天,陈先生在美国的家中看到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关于“蒙医蒙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后,通过中央电视台,找到了阜新蒙医药研究所血液病专家、主任蒙医师、“蒙古神医”邢布利德的传人白凤鸣教授的联系电话,开始由白凤鸣教授用蒙药治疗。服用蒙药五个疗程后,病人血常规各项指标均已正常,可以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陈先生为了巩固治疗,继续服用蒙药,每半年邮购一次药。2009年7月,陈鸿钜先生携家人特意从美国回到祖国,前来看望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救命恩人,途径北京,陈先生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万里长城。7月30日,陈先生来到阜新,见到了白凤鸣教授,他紧紧地握着白教授的手,激动的说:“您不但治好了我的病,也救了我们全家人啊!”陈先生感激万分,送上一面锦旗,上书“仁心仁术 再世华佗”。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